商業一下,來看看廣告吧

顯示具有 閱讀二三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二三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好文導讀:他山之石看地方創生

(圖片來自網路)
上回寫完大稻埕地方再造的走訪感想(這篇),覺得有點意猶未盡,應該有更細節的東西可以討論才對。

後來有幸拜讀一位作/報導者在上下游所刊載的幾篇文章,提供了日本在「地方創生」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其中所提到的關鍵因素,我覺得和大稻埕的重塑脈絡相當契合。

以下就把相關的幾篇文章推薦給大家閱讀,順便來寫寫我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吧。

導讀1:專訪》從《自遊人》雜誌到《里山十帖》旅館,岩佐十良展現「鄉間豐饒的生活風格」
第一篇的重點聚焦於「在地化」,沒有多餘的干涉、變造。地方本來所具有的文化與資源,在當地人眼裡或許是平凡且習慣到了極點的生活日常,對異地而來的訪客卻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這當中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只要互換一下立場,思考彼此之間的「有」與「無」就可以明白。因此,保留最自然最真實的一面,不偏離原根精神的延伸,才能從既有的土壤中開出花來。

導讀2:日本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讓地方過得富足,有特色產業不怕人口少
導讀3:「為了拿補助,把精力花在根本不賺錢的事情」,木下齊從日本商店街看地方創生
而後兩篇的重點,則側重從商業與經濟的角度切入,探討「獲利」與「獨立自主」的重要性。
非常現實地,沒有足以支撐生活運轉的獲利(資金),就不可能有任何推動計畫和行為的動能。然而在有強制力與公權力的政策介入下,原本扶助引導的美意卻可能形成發展的阻礙 ─ 不屬於在地範疇的投資、急就章而與原生精神文化完全脫鉤的改造計畫等等,都可能成為扼殺發展的兇手。
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才是永續發展的恒動力與關鍵。

大稻埕的模式與方向,很幸運地都避開了這些陷阱。然而台灣還有很多的老街、夜市、文創園區,就沒有這般的好運,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打造與傳統在地精神格格不入的建物或未經考慮引進不適合的商家來訴求、招攬觀光客。
下場就是看客覺得無聊,而地方也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舉深坑與大溪兩條老街來對比,可以很容易比較出差異。同樣是具有巴洛克風格的牌樓式建築,大溪老街上的數量與完整精緻度都比深坑來得更好。但深坑老街經過整體而有系統、思考的整理改建之後,整條老街呈現出來的氛圍是有著一致性與延續性的 ─ 圍繞著豆腐的產業主軸、沒有過多不合適的商家干擾。集順廟的改建,更是投注了台灣本土老藝師的手藝,運用細緻的雕花把曾有的復古風格再次重現。

有了原根精神,美感就會自然而蓬勃的流露。

而大溪老街雖有著保存完善的老街建築與福仁宮 ─ 我猜或許正因如此,其發展的脈絡思考並不如深坑那樣著重於改建修復。
也因此,相較深坑老街就缺乏了那種整體性的考量;也沒有著手進行更細緻的風格氛圍營造。雖然有大溪情人橋的規劃,在建築樣式上做到了與街區巴洛克風格的互相呼應,但放任不協調攤販的進駐使視覺變得雜沓,既有的老店群未進行適度的翻修更新也難免給予遊人一絲陳舊感。去年去玩的時候還不覺得,但上週去逛逛的時候卻很明顯的感覺商業化了。

說起商業化,這向來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就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收入來源,再好的計畫也沒有執行的空間。但引入外資(無論公/私),主導性就很難落在當地人的手中。倘若策劃的單位或投資者對當地的文化沒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或根本不感興趣,就會形成空洞而無意義的改造與浪費。
然而實際上,成功的經驗指出了一個關鍵 ─ 商業化本身是無罪的。善加包裝及推動原本在當地就有價值的產業,除了確實促進在地經濟的活絡、幫助當地人以外,商業化也不至於與原生文化脫鉤而充滿銅臭味。當然,這需要教育、專業者的協助與充分的時間來成長。

雖說這種城鄉/老街的再造其實是不那麼簡單的文化工程,可喜的是近年似乎有越來越多的熱忱者投入。明年開始也是「地方創生元年」的伊始,期待能有更多成功的轉型再造開花結果嘍!





歡迎你(妳),來訪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