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一下,來看看廣告吧

顯示具有 知的二三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知的二三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粉絲經營的有趣例子 ─ NASA要出手救鋼鐵人啦!




這幾年美漫改編而成的電影大舉橫掃電影市場,而漫威(MARVEL)的作品當屬其中的佼佼者。不論是各英雄的獨立作品或者大堆頭的X戰警、復仇者聯盟系列都廣受影迷的好評與喜愛。復仇者聯盟系列在上集《無限之戰》半數毀滅的結局之後,全世界影迷無不翹首企盼2019年的趕快到來 ─ 為了苦等許久的《End Game》。

是的,《End Game》。復仇者聯盟第四集的前導預告,在上週五悄悄釋出了。

影迷們的期待可想而知。而前導預告釋出後,熱情的粉絲更是瘋狂的一再觀看,期盼從中找到任何的線索與蛛絲馬跡,好猜測推論接下來的劇情走向。當然嘛,看完上集那個揪心的半場結局、再加上前導影片裡東尼‧史塔克那段漂流在宇宙裡絕望的錄音獨白...粉絲們快暴動了吧這(笑)。所以啦,入戲甚深的觀眾們開始在推特上發起#SaveTonyStark的標籤,甚至Tag到了NASA(美國太空總署)頭上。

妙的是NASA還真的回覆了!他們很認真的在推特上給出建議(而且@Marvel):

(NASA推特)

不但很即時的貼近了流行與群眾生活,就連那句"@Avengers, we have a problem."也非常有梗 ─ 令人瞬間憶起當年阿波羅13號任務事故名言:「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
此外旁邊那把雷神之槌也很讓人會心一笑(以及THOR/索爾的牌子)。巧妙地叫人誤以為雷神就要出場救援 ─ 其實是指THermal Operations and Resource小組的縮寫,回應得既幽默又帶有教育意義。

從NASA的這條推特可以看出即使身為距離普羅大眾較遙遠、科學色彩較重的官方單位,仍然可以藉由共同的價值文化與一般民眾產生連結。美漫的起源與發展向來與美國自身的內(社會制度變遷)、外(對外關係與國際情勢)等等關係密切,久而久之就內化進而成為美國文化的一支。從群眾關注程度很高的流行文化切入可以引發強烈的共感與認同,也是企業或品牌經營的常見手法,這就是個很棒而且很有趣又饒有成效的例子嘍!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重現風華的台北一角 - 大稻埕

偶爾嘴饞的時候,Sarah會提議到民樂街去吃一碗骨仔肉湯。我常常笑她:「這好像不是妳的家鄉味欸?」

她會抗議,說她愛的是那種傳統古早而溫潤的味道。
我完全懂。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往迪化/民樂一帶跑的理由。

在很多台北人的記憶裡,迪化就是年貨大街的同義詞。要再深入描述它的形象,大概不脫這幾個:中藥、茶葉、布料、南北貨、啊,還有霞海城隍廟拜月老,很靈。

城市重心落在城東的那些年,賣著茶業布匹中藥南北貨的迪化街就像個暮氣沉沉的老人,提不起活力,也勾不起遊人看客的絲毫興趣。

然而大稻埕絕對是具有獨特美感和文化涵養的。接替了艋舺衰落後重要商業與物資集散中心地位,自然是商賈貴人與文人墨客匯聚流連之處,百年來可說看盡各式文化流行的興衰輪轉。

洋樓洋行與閩南店屋氣派不在話下、台式酒家(江山樓/東薈芳)與西餐廳(波麗路)各領風騷、霞海城隍廟與大稻埕教會並存不悖,在在顯示它的包容大度與璀璨風華。

只可惜隨著時間推移,曾經的風華不再。大稻埕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歛去了原有的光彩,成了印象中的一紙蠟黃,賣著老派貨品的陳舊模樣。


所幸,有志之士的熱情,讓大稻埕不至於就此凋敝失色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2008年開始,「台客藍」陶藝品牌入駐大稻埕。這個品牌的背後,有一個低調的微創業團隊在運作。團隊的宗旨,在於讓大稻埕展現它獨有的經濟與文化面貌。因此,他們循根溯史,順著大稻埕發展的軌跡找出了相關聯的產業,並隨之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再以不同的力度與有關方合作或投入,進行產業的扎根與茁壯。

唯有清晰的理解與抓緊土地的文化脈絡,才能想清楚這個地方需要什麼、不要什麼。
團隊的努力,讓大稻埕避開了土地炒作、風格不符的投機經營者進入而破壞整體性等等可能衍生的問題。當中許多的細節,不妨去看看新商業模式復興大稻埕這篇專訪,有很詳盡的說明與論述。

從遊客的反應與人潮觀察,這10年的努力是成功的。如今不但外國的遊客喜愛登門造訪,本地的年輕族群也能領略這重新包裝、淬鍊過後的年代風華,共同欣賞這種以文化傳承滋養的在地美學。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說「台灣沒有美感」。其實台灣不是沒有。台灣缺的,是沒有培養足夠的美學認知與教育。有很多的元素是我們習以為常、慣於忽略的。一旦好好的加以琢磨洗鍊,就會展現精彩的光華。

大稻埕,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日本印象二三事

(圖片取自日本觀光局)






說完了韓國,來聊聊日本。

雖說我在韓國的時間比較久(當了一年的交換生),而日本只是陸陸續續地去過好幾趟(工作、旅遊皆有)。但很奇怪的,日本給我的親切感卻比韓國要高。或許,只能歸因於一般常說的「投緣」程度不同吧?

我向來覺得要給一個群體,好比一整個國家的人民下個定義、或者用某種動物的形象來比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你可能會覺得某部分像、但某些地方又不那麼吻合,而唯一的例外就是日本。提起大和民族,我可以毫不猶豫的把「螞蟻」的形象與他們做連結。因為他們整體勤奮與守序的形象實在太過鮮明,有時候偏執到實在是可以用「病態」來形容的程度

舉個例子。婚後有一次我和Sarah去京都自助旅行,旅程那天是我們第一次利用都內巴士。我在看好時刻表的時間後就坐在候車亭的椅子上開始看手機,而Sarah則像我們一般在台北等公車一樣,不時抬起頭來看看車來了沒有。幾次之後,她好奇問我了:「欸,你都不留意一下,不怕車過了沒搭到嗎?」我那時沒回答她,只是要她去看一看時刻表的標示,說:「時間沒到,車不會來的。」
她完全不信,認為哪有可能這麼準時。不過當巴士準1336停在公車站前的時候,她那個下巴闔不上的表情我現在還想笑。對,這就是日本,歡迎來到這個有病(各種稱讚意味)的國度~

日本的執著表現在許多的層面。除了巴士以外,另外有件事情也讓Sarah印象深刻。她在出發前想說會走不少路,於是買了雙輕便好穿的白布鞋來備戰。回來後發現不僅是鞋面沒怎麼髒,竟然連鞋底都沒沾到多少灰,乾淨程度讓她非常的訝異。除了季節氣候的因素外,我們都認同沒有人為的自發愛護及清潔,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程度的。日本那個自治自律的程度,由此可見一班。

他們在小處細節上細膩的程度,常常會讓世人感到讚嘆而留下極佳的印象。然而深入去認識這個國家,會發現它的美好有時是靠著牴觸人性的壓抑來達成。日本的排他性之強(韓國也是),若非是出生於這個蟻窩當中的一份子,是很難融入於這個社會結構的。

「重視群體的和諧遠甚於個人獨特性」這件事幾乎深埋於每一個日本人的基因裡,特立獨行的異端份子只能以各種偏鋒、極端的方式來凸顯自我的存在不被抹滅;諷刺的是,這促使那些異端創造出來的成果非常前衛,甚至以世俗的標準來看屬於「變態」的層次。極端的困頓與壓抑是滋養藝術創作的土壤,有時候真的一點也不假。
而關於群體的和諧這點,Sarah在看Netflix的實境秀<雙層公寓:都會男女>時的感想我覺得非常貼切:一群戴著面具的人互相試探來試探去,滿滿的阿雜😡!

之前有日本友人問我既然很了解日本文化,怎麼沒考慮移居日本生活?
我想也沒想就拒絕他了。我是很喜歡及欣賞牠們文化中精粹的部分,但要求要像個成熟人般能讀懂空氣(空気を読む)會看臉色、謹小慎微不給人製造麻煩的活著過這種憋死人的生活幹嘛啊(翻桌)

從這個角度切入,我非常喜愛台灣在人情熱絡與分際尺度之間的恰到好處。(順說,也頗受阿本老韓港仔及很多老外的歡迎XD)那麼,下一篇就來聊聊台灣好了!?(真的有人想看嗎欸)

其實日韓都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再聊,有餘力的話再來發展成系列文吧…(挖坑挖坑)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韓國印象二三事


(圖片取自韓國觀光公社)

上兩篇都提到了韓國,這篇就來寫我對韓國的種種印象吧。

我是上個世紀去韓國的()。那剛好是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風口,韓國受創很深。因此,那個時候的韓國人心情很複雜 - 同為亞洲新興實力經濟體,台灣在風暴中受到的傷害相對輕微,讓韓國人十分難堪。但韓民族深刻在血液中的好勝心又不容許他們輕易低頭。於是,到韓國的第一課實在是令我永生難忘-剛認識的韓國學長和我爭執台灣與韓國的人均收入孰高孰低,當下真的非常傻眼

對,高麗虎就是這麼愛爭。喜歡在運動比賽裡動手腳的惡名昭彰、在組織裡共事的強悍、或者是社會階級尊卑上下的明確束縛,都很明確給人一種揮之不去的不良印象。

反過來說,這也代表了他們很團結、很直接很敢衝,有重視禮教的那一面。

如果沒有利益的相衝突,老韓對朋友其實算是挺有義氣的(也蠻照顧後輩人)。我住在學校宿舍時,大四()舍長的權威很大。剛入住第一次晚點名後他問我,是不是怕他?我說不是,是尊敬。同舍裡除他以及另外兩位和我同級(大二)的室友都露出一種「喔你很理解嘛」的感動神情。後來在辦迎新的時候他們對我就手下留情了,我的同級室友甚至跳出來幫我擋酒XD。【題外做個說明:韓國每年的迎新活動喝酒都喝很大,歷來都有新生被灌到死的事件發生,算是個陋習。而幫我擋酒的室友是把整瓶剛開封的真露燒酒一口氣乾掉...真的猛💀】

說到酒,絕大多數的老韓是頗好杯中物的,不管男女都一樣。我曾經有次和學弟兩人去和韓國女生喝酒。當時我們都已去了一段時間,酒量也訓練得有點底子。誰知那次喝下來結果竟然是兩個女生半夜叫計程車把我們送回宿舍再自行搭車離開...唉,真是不堪回首。之後有次我問韓國朋友:「你們說冬天天氣冷喝燒酒取暖,那夏天呢?」他老大理直氣壯回我一句:「喝啤酒消暑啊!」好好好,你們愛喝我知道,服了你們了~

別看今日「韓流」的文化魅力全世界發威,上個世紀在韓國街頭看到的時尚真的頗嚇人-男生喜歡把POLO衫的領子立起來、穿著年輕款且閃亮質感的西裝但是把袖子拉到手肘,女生的妝容與穿搭偏深色系,深紫接近黑色的口紅很流行。從街頭到巷尾看到的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的複製版型-回想起來真是驚悚無比。不過早在那個年代,人家就有文化輸出的實力了。有一點年紀的朋友應該還記得酷龍、S.E.S、H.O.T這些名字吧?那可是最早一波「韓流」的始祖啊。

不得不讓人佩服的是,他們在選定目標後盡力去拼的態度。現階段韓式流行文化之所以對外能獲得成功,是他們在基本功的訓練、培養,創意挖掘,以及精準行銷的總和。不僅只是娛樂產業,在設計國家品牌、公共建設改造方面也是一樣,投入紮實的準備與發想。(詳見這篇報導:看看首爾,台北能否因此脫胎換骨?)

光鮮的這一面背後,韓國有他自己必須面對的深沉問題。除了演藝圈驚人的潛規則偷拍事件等,反映出掌握權力者的粗暴與恣意妄為外;韓國本身偏保守重階級秩序的內在價值,也成為年輕人面對世代鴻溝時沉重的負擔與壓力來源。(詳細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恐怖的韓版想像共同體-「地獄朝鮮」地獄朝鮮 南韓年輕人的就業悲歌)

同在東北亞生活圈與文化圈裡,韓國有很多特質境況與我們極為相像,當然也有極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對比的一面。不論是相同或相異之處,其實都很值得我們借鏡拿來省思和參考。還可以談說的故事還有很多,但篇幅太長,就先到這裡打住吧。有機會再開第二篇!?(挖坑但不一定會補的作者飄走~)

不過做個預告,下一篇會來聊聊另一個跟我也很有緣份的國家-日本!
期待期待吧。(會有嗎XD)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來點美式幽默舒舒壓 - 整集都讓人開懷大笑的Better late than Never

(圖片取自網路)
昨晚在Discovery Asia看到這個旅遊實境節目,開場才5分鐘就已經爆笑連連,立刻被吸引住整個目不轉睛的看完。其實看到一半就在想:「咦?這該不會是美國版的『花漾爺爺』吧」?

事後查了一下,還真的是欸。(出處:美國版花漾爺爺<Better late than never>於NBC播出)

雖然我沒看過原版,不過美版這些阿公們信手拈來的胡鬧瞎搞大吐槽實在是太有趣了!老美很清楚他們自身那種自大、粗魯的刻板形象,玩起文化碰撞的反差極具效果。再加上美式幽默在吐槽這一塊的精準與狠辣,以及尺度開放的程度其威力都非常驚人。只要公開明定個人不可碰觸的範圍後,在其它領域怎麼酸怎麼尻洗都百無禁忌,甚至當事人自己的自嘲有時候還更狠更徹底,這常常是處於亞洲文化圈的我們難以想像的。記得先前所看的The Comedy Central Roast of Bruce Willis<布魯斯威利的吐槽大會>就整個是笑彈連發,吐得讓人是大呼過癮、意猶未盡。

相較之下韓國原版的元素我猜比較聚焦在細膩的部分如人的情感連結等等。雖然也是文化碰撞,但可能更柔性一點(畢竟沒有看過,不敢妄下斷言)。韓綜比較常看到在節目內塞個幾段溫馨或勵志的內容或文字等,可能這與他們也深受東亞儒文化的影響有關。不是說不好,但有時看著在情緒上難免有點矯情或勉強的感受,我反而比較喜歡老外那種吐完了上前擁抱結果又偷酸個一兩句的真摯感XDD

不過韓綜真的蠻厲害的。它們很精準的抓住了綜藝節目「玩」的本質。不管是玩遊戲、玩題材、或者是讓觀眾有一起跟著玩的感受,都做得非常到位。

反觀...嗯,不要罵好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問題在哪~
思考的靈活與自由,我們真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啊...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城市裡的一道風景-微笑單車YouBike

只要沒有下雨,騎著YouBike上下班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習慣了它的便利,只覺得它很適切的連接了轉運交通末端的神經細節,卻從未深究蘊藏在其中的各種細節。

直到無意間閱讀了這篇文章:「共享」災難下,世界爭相學習的台灣智慧YouBike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7/26/taiwans-youbike-is-the-best/),才發現藏在這部單車背後的,是許多開發設計者以及維修人員共同的巧思與苦心。

說個自己最有感的,是關於單車的高妥善率。這種高頻率使用的公共工具,不管使用者再怎麼小心,還是很容易發生各種使用不慎造成的消耗或損害。在站上,經常可以看到座墊被翻過來;表示故障的單車。也時常可以看見,維修組開著車逐站檢修與補換車。然而他們甚至更進一步的做到系統監控,強制使用次數滿百的車輛鎖定檢修。這些辛勤的付出確實讓身為使用者的我對YouBike的妥善率印象深刻。

除了這個,文章裡所提到的許多細節真的都是ㄧ般民眾不會特別留意,卻讓YouBike很「好騎」的關鍵。這不僅僅代表了設計營運團隊符合人性化的設計用心,也凸顯了台灣在產業端很多不為人知的驕傲與實力。

謝謝那些,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的每一個人。這座城市的美好與便利,都來自於你(妳)們。

歡迎你(妳),來訪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