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一下,來看看廣告吧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重現風華的台北一角 - 大稻埕

偶爾嘴饞的時候,Sarah會提議到民樂街去吃一碗骨仔肉湯。我常常笑她:「這好像不是妳的家鄉味欸?」

她會抗議,說她愛的是那種傳統古早而溫潤的味道。
我完全懂。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往迪化/民樂一帶跑的理由。

在很多台北人的記憶裡,迪化就是年貨大街的同義詞。要再深入描述它的形象,大概不脫這幾個:中藥、茶葉、布料、南北貨、啊,還有霞海城隍廟拜月老,很靈。

城市重心落在城東的那些年,賣著茶業布匹中藥南北貨的迪化街就像個暮氣沉沉的老人,提不起活力,也勾不起遊人看客的絲毫興趣。

然而大稻埕絕對是具有獨特美感和文化涵養的。接替了艋舺衰落後重要商業與物資集散中心地位,自然是商賈貴人與文人墨客匯聚流連之處,百年來可說看盡各式文化流行的興衰輪轉。

洋樓洋行與閩南店屋氣派不在話下、台式酒家(江山樓/東薈芳)與西餐廳(波麗路)各領風騷、霞海城隍廟與大稻埕教會並存不悖,在在顯示它的包容大度與璀璨風華。

只可惜隨著時間推移,曾經的風華不再。大稻埕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歛去了原有的光彩,成了印象中的一紙蠟黃,賣著老派貨品的陳舊模樣。


所幸,有志之士的熱情,讓大稻埕不至於就此凋敝失色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2008年開始,「台客藍」陶藝品牌入駐大稻埕。這個品牌的背後,有一個低調的微創業團隊在運作。團隊的宗旨,在於讓大稻埕展現它獨有的經濟與文化面貌。因此,他們循根溯史,順著大稻埕發展的軌跡找出了相關聯的產業,並隨之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再以不同的力度與有關方合作或投入,進行產業的扎根與茁壯。

唯有清晰的理解與抓緊土地的文化脈絡,才能想清楚這個地方需要什麼、不要什麼。
團隊的努力,讓大稻埕避開了土地炒作、風格不符的投機經營者進入而破壞整體性等等可能衍生的問題。當中許多的細節,不妨去看看新商業模式復興大稻埕這篇專訪,有很詳盡的說明與論述。

從遊客的反應與人潮觀察,這10年的努力是成功的。如今不但外國的遊客喜愛登門造訪,本地的年輕族群也能領略這重新包裝、淬鍊過後的年代風華,共同欣賞這種以文化傳承滋養的在地美學。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說「台灣沒有美感」。其實台灣不是沒有。台灣缺的,是沒有培養足夠的美學認知與教育。有很多的元素是我們習以為常、慣於忽略的。一旦好好的加以琢磨洗鍊,就會展現精彩的光華。

大稻埕,就是最好的例子。

0 意見:

張貼留言

不要害羞,來留個言吧,無論長短都很歡迎喔!

歡迎你(妳),來訪的客人。